《楚天都市报》专版报道我院援疆教师高锦南事迹
2022年10月06日 09:01 党委宣传部 点击:[]

编者按:10月5日,《楚天都市报》在A05“人物”专版,刊发了“援疆教师带出对口学校首个国奖”的人物通讯。报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聚焦了我院援疆教师高锦南从长江汉水畔、到沙漠胡杨林潜心育人的生动剪影,彰显了我院一批批援疆教师接续坚守落实“智力援疆、文化润疆”使命的师者风范。

现将报道全文转发如下,以飨读者。

6年内两度援疆 自制教具让学生爱上课堂

援疆教师带出对口学校首个国奖


今年38岁的高锦南,是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专任教师。2021年8月,经选派赴新疆支教,担任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博州职院”)机电学院机电一体化教研室主任。

早在2016年春季,高锦南就有过第一次短期援疆经历,此次是他的第二次援疆。与五年前首次援疆相比,今年高锦南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惊喜:9月中旬,他带领学生在2022年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工业机器人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技能竞赛(高职组中国区决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这也让博州职院机电学院高职学生在全国大赛成绩中实现零的突破。

6年间两次援疆

2021年8月湖北省第八批援疆教师团组建,从教16年,长期扎根教学一线,拥有丰富职业教育教学经验和指导学生竞赛经验的高锦南,成为了援疆教师团队中的一员。在“一校帮一院”教育援疆模式中,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对口支援的是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学院。

“2016年春季是第一次短期援疆,此次是我的第二次援疆。”高锦南回忆道。

第一次援疆,他在一个小时内就做了决定。当时接到援疆任务的高锦南正在出差,一说要去援疆,他便第一时间和家人商量,当时最让高锦南印象深刻的是,父亲对他说:“你现在还年轻,又是一名党员,应该要主动到边疆去锻炼、成长。” “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要照顾,本来有些担心,但没想到,家里人出奇一致地支持我,父亲的话和他们的支持,让我下定了援疆的决心。”高锦南说。

第一次到新疆,干燥的气候让高锦南有些不适应,他经常流鼻血,脚干裂。刚开始的一个月,除了适应气候外,他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来到新的学校,他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上课。但由于初来乍到,高锦南不了解学情,课下同学们说方言也让他有些听不懂,“于是我迅速找班主任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课后和学生们多互动交流,一起踢足球、打篮球,慢慢地就融入了大家。”

当时,高锦南负责上《电工电子技术》和《变频器技术》两门课,但学生们专业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加上当时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用于教学,为了把课上好,高锦南费尽了心思。一有时间他就去听本地老师的课,看其他老师批改的作业,每次上课,他几乎都要备课4个小时左右。没有多媒体设备放PPT,他就手写教案,再板书给学生们看。一次,在上电机控制内容时,为了让同学们直观了解电路的动态,他就把动态内容画成一张一张的设计图给学生们讲解。

“高老师上课很用心,知识点也讲得很直观。在高老师的课堂上,大家从默不作声变得越来越积极,甚至要抢着回答问题了。”李帅帅是当时高锦南班上的学习委员,他说,高老师经常在下班或者课余时间和同学们聊天、打球、跑步,“私下我们都叫他‘南哥’。”

用休息时间动手做教具

有了第一次的经历,第二次的援疆高锦南更是毫不犹豫,“能在教育方面给当地一些帮助,我感到十分荣幸。”

高锦南说,与五年前首次援疆相比,博州职院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教学条件越来越好,短时间内要实现跨越发展目标,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难题。“随着学校以及学生规模增大,新进教师较多,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比较缺乏。第二次来,我要把新理念、新方法带到学校,开展‘传帮带’行动,为本地教师传递新观念、新技术,为博职院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次援疆期间,高锦南主要承担了《PLC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任务,他坚持采用项目式、任务驱动式、“教学做”一体化等方式教学。

高老师除了常规教学准备,还利用空余时间在实训室,研制了一套PLC教学实训台,上课时可以把实验台拎进教室里,解决了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该教具充分利用博州职院现有条件,以PLC模块为核心,巧妙集成多个典型电气元件,能够模拟实现多项控制功能。高老师以这套教具为载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重构教学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在博州职院机电学院经常可以看到,高老师肩背着电脑包,腰挂着‘小蜜蜂’,手拎他自己研制的教具。”同事吴老师说,高老师为了教学刻苦钻研,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精神得到博州职院学生、教师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为受援学校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来,高锦南还结对“徒弟”新教师王伟老师。半年下来,王伟老师逐步站稳讲台,开始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在学校的青年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13天让学生达到国赛水平

作为一名援疆老师,高锦南在工作岗位上严要求高标准地完成受援单位的建设任务。今年2月,他协助机电学院成功申报了自动化4+0本科专业,这是博州职院的第一个本科专业;6月下旬为解决机电学院南疆学生的就业问题,带领专业负责人赴阿克苏和喀什地区进行企业调研,并为2022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提供参考……

9月中旬,高锦南又带来了新惊喜,他带领学生参加2022年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工业机器人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技能竞赛(高职组中国区决赛),与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34支参赛代表队角逐,参赛选手为学校机电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20103班柯俊杰、21103班雷建军,最终团队获得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这也让博州职院机电学院高职学生在全国大赛成绩中实现零的突破。

暑假期间,高锦南牺牲休假时间指导学生在校训练了十多天,带领团队认真分析赛项规程,详细制定备赛计划,严格实施赛前训练,重点钻研关键技术难点,反复模拟比赛流程,常态化复盘改进。

“当时学校缺少比赛设备,为让参赛选手能够在比赛中发挥较好水平,我只能带着学生到浙江一家机器人公司继续训练。”高锦南说,由于时间紧迫,平时实操训练一般要花不低于2个月时间准备,但他们要在半个月内从零基础达到熟练操作设备的水平。“有的设备我也是第一次用,所以我必须尽快学会,然后再指导学生。遇到问题我就不断上网查、问同事、甚至问以前的学生。”高锦南说,集训期间,每天训练完,他晚上还要回去继续做好一天的总结,分析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10点,强化训练十多个小时,高老师一直都在旁边指导陪伴。”雷建军说,自己和另外一名队员没有实操经验,一切都要从零学起,“是老师的指导和鼓励,才让我们渐渐有了信心。”

在高锦南的精心指导下,参赛学生克服困难、勤中炼技,不断提升编程与装调技能,在短短13天的时间内得到快速提升,最终获得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图文:楚天都市报 整理:陈冲 审核:於建伟)


新闻链接:https://ctdsb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210/05/content_193245.html


关闭